您目前所在位置:经济作物病虫草害 > 甘薯蚁象甲

甘薯蚁象甲

编辑:艳艳 浏览次数:1819

甘薯蚁象甲(Cylas formicarius)属鞘翅目,锥象科。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南部省、区,今天小编给大家将一下如果甘薯在种植中出现这样的情况该去如何防治。

【甘薯蚁象甲为害特点】

成虫啃食甘薯的嫩芽梢、茎蔓与叶柄的皮层,并咬食块根成许多小孔,严重地影响甘薯的生长发育和薯块的质量与产量。幼虫钻蛀匿居于块根或薯蔓内,不但能抑制块薯的发育膨大,且其排泄物充塞于潜道中,助长病菌侵染腐烂霉坏,变黑发臭。

【甘薯蚁象甲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狭长,略呈左右扁的甲虫,形似蚂蚁。雄虫初羽化时呈乳白色。后变淡紫色,为蓝黑色,全体除触角末节、前胸和足呈橘红色或红褐色外,其余均为蓝黑色,具金属光泽;头部向前延伸如象鼻,复眼稍突出,半球形;触角发达,由10节组成,末节特长大;雌虫触角末节长卵形,短于其他各节的总和,呈鼓槌状。雄虫触角末节长圆筒形,长于其他各节的总和,呈棍棒状;前胸狭长,于近后端约1/3处凹缩如颈状;鞘翅重合,表面有不明显的纵行点刻约22条,背面隆起,较前胸为宽,呈长卵形;后翅薄而宽。卵椭圆形,初产时为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表面散布许多小凹点。幼虫近长筒形,两端小,背面隆起稍向腹侧弯曲。头部淡褐色,月同部乳白色,体表疏生白色细毛。蛹长卵形,乳白色。复眼淡褐色。翅芽从体背两侧伸至腹面。

【甘薯蚁象甲发生规律】

甘薯蚁象甲一年发生世代因地而异。在浙江一年发生3—5代;福建、广西4—6代;广东5—7代;台湾、海南6—8代,世代发生重叠。以成虫、幼虫及蛹在薯块中越冬,在福建、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冬季仍见成虫能产卵繁殖,无越冬现象。成虫羽化后仍匿居薯块内,经3—4天后才钻出活动。成虫善爬行,在夏天的闷热夜晚,有少数作低空短距离飞行。成虫怕烈日,多于清晨或黄昏活动,白天栖息于茎叶茂密处或土缝和残叶下:雨天活动力较强,具假死性,耐饥力强。羽化7天后开始交配,交配后2—10天产卵。卵主要产于块根和主茎基部。成虫可钻到土下7cm深处的块根上产卵,但多产在外露的薯块上。气候干旱炎热是其大发生的主导因素。因干旱造成畦面龟裂薯块外露,而有利于此虫产卵:夏秋季节,甘薯正处于薯块形成膨大期,可提供丰富食料,气温又高,可促其繁殖加快。连作地发生重。地势较低或向阳山坡的薯地受害重。

【甘薯蚁象甲防治方法】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传播蔓延。在甘薯收获季节,要全面及时拾净臭薯、坏藤头。集中碾压至扁裂为止。也可采用磨渣洗粉或刨丝切片晒干作为制酒精原料或燃料。做到边收、边拾、边处理。对残留的坏藤蔓、遗株要及时沤肥。实行轮作,有条件地区尽量实行水旱轮作。及时培土,防止薯块裸露,注意选用受害轻的品种和地块。

初冬或早春把小鲜薯(拇指头大)或鲜薯片在40%乐果乳剂或90%敌百虫晶体或50%倍硫磷乳剂或25%亚胺硫磷乳剂500倍液中,浸12小时,捞出晾干即成毒饵。于收获后的薯地及其后茬地上,每亩挖50—60个小浅穴,将毒饵放入穴内并加盖小草团诱杀成虫,防治效果很好。

生物防治:白僵菌粉(50乙/g) 0.5—1.5kg拌细沙制成菌土,施药前先灌透水,然后均匀撒施于畦面上,可极大减轻甘薯蚁象甲为害。

薯苗于栽插前,浸在40%乐果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400—600倍液,经1—5分钟后,取出晾干栽插;或在剪苗前1天,用40%乐果乳油75ml/亩加水15kg进行快速喷雾。夏秋之间,喷施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ml或25%杀虫双水剂200ml灭虫;或将药液用去掉喷头的喷雾器浇灌在藤头周围的畦面上,同样可有效地毒杀迁入为害的甘薯蚁象甲。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有甘薯蚁象甲注意事项,希望您能学以致用,做好甘薯蚁象甲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微信公众号(huobao3456tv)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其他相关病害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豫B2-20100047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火爆商标注册证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