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位置:经济作物病虫草害 > 蚕豆白粉病

蚕豆白粉病

编辑:魏萍萍 浏览次数:1361

蚕豆白粉病症状

为害叶片、茎和英果。患部表面初现白色粉斑,粉斑扩大后融合,叶面可全部被白粉覆盖,后期在粉斑上可见针头大的小黑粒即闭囊壳。本菌侵害幼嫩器官易导致其变形,呈折合、肥肿或皱缩。幼英变畸形,发育受阻,结实不良。蚕豆白粉病除豌豆白粉病(Erysiphepisi)引起的白粉病以外,还有鲍勒束丝壳引起的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茎和英果,病部表面初现白色粉斑,菌丝体生于叶的两面,多在叶背面,有时形成斑片,消失或近留存,后期在粉斑上长出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本菌侵害幼嫩器官易导致变形、肥肿或皱缩,幼英畸形。

蚕豆白粉病

蚕豆白粉病病原

Erysiphepisi DC称豌豆白粉菌和Trichocladia baumleri (Magn.)Neger称鲍勒束丝壳,均属于囊菌亚门。E.pisi形态特征见豌豆白粉病。T.baumleri子囊果散生或聚生,暗褐色,球形至扁球形,直径66-120um,具7-18根附属丝,长226-693um,约为子囊果直径的2.4-8倍,无隔膜或偶具1隔膜,多分枝2-3次,含4一 11个子囊。子囊卵形至椭圆形,具短柄,大小38-70×28-43(um),含3-5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形至椭圆形,大小14.5- 25.1×9.1-15.5(um)。

蚕豆白粉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闭囊壳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散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经多次重复侵染,扩大为害。在潮湿、多雨或田间积水、植株生长茂密的情况下易发病;干旱少雨植株往往生长不良,抗病力弱,但病菌分生孢子仍可萌发侵入,尤其是干4湿交替利于该病扩展,发病重。

蚕豆白粉病

蚕豆白粉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白粉病品种。

(2)收获后及时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4)发病初期喷洒2%武夷菌素200倍液或10%施宝灵胶悬剂1000倍液、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 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一2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 40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不仅可有效防治白粉病,还可兼治蚕豆赤斑病。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其他相关病害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5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豫B2-2010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