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位置:经济作物病虫草害 > 大豆斗蟋

大豆斗蟋

编辑:艳艳 浏览次数:3112

斗蟋,别名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异名Scapsipedus micado Saussure,主要为害豆类、薯类、花生、玉米、高粱、甘蔗、果树苗木等多种蔬菜及其他农作物,广泛分布于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如何有效防治斗蟋?

大豆斗蟋形态特征

成虫:中等体型,体色黑褐,头圆,头顶漆黑具反光,后头有3对橙黄色纵纹,前列通常无横纹相连,两单眼间橙黄色,横纹两端粗,中间缢缩成大括弧形,后翅不发达。雌虫体长14~19毫米,颜面平直,前翅短略接近腹端,产卵管从中间向后直伸,长于后足腿节,俗称三尾子,雄虫体长13~16毫米,颜面不凹入,大鄂也正常,前胸背板黑褐色横形,前翅长达腹端,腹末有2根尾须向后斜伸,发音镜近长方形,镜室由1曲成直角的横脉分成2个,斜脉2条,端网区与镜等长,后端圆。

卵:长圆型,长2.3~3.0毫米,黄色半透明,光滑具弹性。

若虫:形体拟成虫,灰褐色,具翅芽。

大豆斗蟋发生特点

斗蟋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于翌年5~6月间孵化,7月上旬可见新羽化的成虫,8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9~10月进入产卵盛期并以卵越冬。

斗蟋是常见的蟋蟀之一,在田间常与长鄂蟋、大扁头蟋等混合发生,常把植物的叶片、嫩头咬成孔洞,还咬食花、荚、果实和根,喜栖息于土壤潮湿杂草丛生的农田、园区或砖石下。此虫性好斗,鸣声宏亮,雄虫羽化后连续长鸣,呼唤雌虫交配,卵散产于1~1.5厘米深的土内,产卵历期长达1~2个月,每雌产卵130粒左右。

大豆斗蟋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在春、秋季节铲除田埂、地边5厘米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在冬前发生量多的沟、渠边,利用冬闲深耕晒垡,破坏越冬虫卵的生态环境,减少越冬虫卵。

②保护天敌:保护利用青蛙、蟾蜍等捕食性天敌,一般发生年均可基本抑制该虫发生。

③药剂防治:发生较重的年份可进行喷药防治,以后则视虫情隔10天防治1次。药剂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1 500倍液,或2.5%天诺一号乳油 2 000~3 000倍液,或2.5%好乐士乳油 2 000~3 000倍液,或2.5%大康乳油 2 000~3 000倍液,或5.7%天王百树乳油 1 000~1 500倍液,或攻蛾悬浮剂800~1 200倍液,或20%绿得福微乳剂600~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或40%新农宝乳油1000倍液。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大豆斗蟋注意事项,希望您能学以致用,做好大豆斗蟋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微信公众号(huobao3456tv)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其他相关病害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4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豫B2-20100047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火爆商标注册证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