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位置:粮食作物病虫草害 > 稻区“矮株”

稻区“矮株”

编辑:艳艳 浏览次数:593

近年来,稻区“矮株”现象时有发生,且时重时轻,为害严重时,造成大面积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在同一块田中,有的是单株,有的是三五株或十几株集中变矮,农民朋友常将其俗称为“矮杂”,认为是由种子质量造成的。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实地调查发现,这些“矮株”并非由种子质量造成,而是由病虫为害产生的。那么稻区“矮株”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

稻区“矮株”发生的主要原因与主要症状

1. 稻食根叶甲为害

该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有水的稻田泥土中越冬,来年4月中下旬出土表活动,6月份为害中稻,7月份为害晚稻,幼虫用尾钩附着在稻根上,群集咬食稻根,导致根系生长不良,老根多新根少,根系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养分,老叶发黄,新叶变短,分蘖增多,植株矮小。

2. 水稻病毒病为害

该病主要由叶蝉、飞虱传毒,不能经种传播,植株间也不互相传毒,介体一经染毒将终生带毒。水稻普通矮缩病的病毒和黄矮病的病毒由叶蝉传毒,前者的病毒可经卵传毒,而后者的病毒不能经卵传毒;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毒由白背飞虱传毒,也不能经卵传毒。带毒叶蝉、飞虱吸食稻株后即可传毒给水稻,病毒在稻株上经过一定的潜育期,使植株矮缩变小。

水稻普通矮缩病和水稻黄矮病的病毒在叶蝉体内越冬,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越冬毒源成为次年病毒初次侵染来源。

3. 水稻根结线虫病为害

病原线虫主要以卵随病根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天发育至2龄幼虫侵染水稻。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是带虫的土壤、水和病根,一般山垄田、瘦田、重酸田、砂质田、冬浸田等发病重。发病部位主要在水稻根部,新根感病后逐渐膨大形成根瘤,老熟根瘤近于腐烂,根系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养分,叶片发黄,病株矮小,根系短,生长势弱。

以上3种病虫害发生严重时,早期发生造成水稻死亡,中、后期发生导致水稻不能正常抽穗,或成为包颈穗和半包颈穗,即使抽穗,穗型也小,空秕粒多,结实率低。除水稻病毒病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叶背上有短条瘤状隆起,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高节位分枝外,其余“矮株”地上部株叶形态差异不大,但地下部分区别明显。

其主要区别是:

稻食根叶甲为害造成的“矮株”,将整株拔起在清水中洗去泥浆后,根部可见3~5条体长约9毫米的乳白色幼虫;而水稻根结线虫病为害的病株,新根膨大形成根瘤,老熟根瘤腐烂;水稻病毒病根部既无小虫也无根瘤。

稻区“矮株”防治措施:

1. 稻食根叶甲防治

一是改冬浸田为冬种田,改单季稻为双季稻;二是消灭田间眼子菜等杂草,或放鸭群啄食杂草、幼虫;三是在幼虫发生为害时,亩施40~50千克生石灰或茶枯粉。

2. 水稻病毒病防治

①合理选用抗(耐)病品种,培育无病秧苗。一是用药液浸种或拌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种12小时,或在种子催芽露白后每千克稻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拌种,以减轻稻飞虱在秧田前期的传毒。二是分别在秧苗3叶期和移栽前3~5天,亩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喷药1次。三是推广防虫网覆盖育秧。播种后用40目聚乙烯防虫网全程覆盖秧田,阻止叶蝉、飞虱迁飞到秧苗上传毒为害。

②加强栽培管理。一是连片种植,减少桥梁田,同时秧田、大田周围的杂草,以降低虫源,减少侵染来源。二是剔(拔)除病株。人工插秧时随手剔除病苗,同时拔除大田中的病株,就地踩入泥土中。三是科学管理肥水,提高水稻植株抗性。

③药剂防治。本田在水稻移栽后3~7天和15~20天各用药1次,药剂可选用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3~4克/亩,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60克/亩,或25%噻嗪酮(扑虱灵)150克/亩,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

3. 水稻根结线虫病防治

一是加强检疫,选用无病良种。二是改冬浸田为冬种田。三是进行水旱轮作。四是发病田亩施生石灰50~75千克。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有稻区“矮株”的特点,希望您能学以致用,做好稻区“矮株”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微信公众号(huobao3456tv)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 *姓名:
  • *联系电话:
  • *留言内容: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其他相关病害

版权所有 WWW.3456.TV-火爆农资招商网 Copy Right©2009-2025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04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豫B2-2010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