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甲虫又名马铃薯叶甲,是我国一类检疫性害虫。这种昆虫原生活在美国西部洛基山脉东麓的野生茄科植物上,由于人工繁育的马铃薯能为这种甲虫提供良好的营养,加上马铃薯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和运输事业的发展,马铃薯甲虫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重要检疫对象。在我国,1993年首次在新疆伊犁地区发现,目前虽然仍被控制在新疆的局部区域,但在全国适宜发生的地域很广。各地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严防治。
马铃薯甲虫比较好识别,成虫短卵圆形,长9.0~11.5毫米,整体以浅黄或黄褐色为基色,每个鞘翅纵向着生5条黑色条纹,前胸背板有十几个黑斑,中间两个,呈“U”或“V”形。幼虫暗褐色至橘黄色,两侧各有两行大的暗色骨片,腹部膨大而隆起,4龄幼虫长约15毫米。卵块产于叶背面,长卵圆形,淡黄色或深橘黄色。
马铃薯甲虫一年发生1~4代。一个显着的特点是它的成虫寿命长,平均可达1年之久,能在土壤中越冬,耐饥饿,能随风迁移上千米,也能藏匿在种薯、农产品、种子、苗木以及包装材料内乘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田间调查要选择晴天并不要在早晨和傍晚进行。
马铃薯甲虫的另一个特点是喜食马铃薯、番茄、茄子、烟草等重要农作物,它的成虫、幼虫专吃马铃薯叶片或顶部,繁殖快,食量很大,常把叶片咬成缺刻,甚至吃光。
当前防治马铃薯甲虫的重点是严格执行调运检疫程序,严格把关,防止疫区的马铃薯块茎、活体植株调出。对来自疫区的其他茄科寄主植物及包装材料按规程进行检疫和除害处理。对于马铃薯甲虫适生地区要加强疫情监测,健全制度。在已经发生区,要实行包括秋翻冬灌、与非茄科蔬菜、作物轮作、人工捕杀和药剂防治在内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使用毒死蜱(乐斯本)和菊酯类药剂,如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每亩30克、2.5%溴氰菊酯(敌杀死)每亩20~30克对水喷雾。由于马铃薯甲虫容易对有机磷与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可交替使用氟虫腈(锐劲特)、啶虫脒、吡虫啉,以及苏云金杆菌制剂。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有马铃薯甲虫害的特点,希望您能学以致用,做好马铃薯甲虫害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微信公众号(huobao3456tv)了解更多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