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分布为害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保护地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发生普遍,直接为害花器和果实。给种植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草莓灰霉病症状
主要为害花器和果实,也为害叶片、叶柄、花柄等。花器发病时花萼呈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逐渐延伸到子房及幼果,幼果形成水渍状病斑,潮湿时迅速软腐,产生灰褐霉层。果实发病多在青果上,开始是果顶呈水渍状病斑,后发展成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果湿软腐烂。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果实提早脱落。叶片发病始于叶基,呈水渍状小斑点,后向外扩展成圆形、半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灰褐色大病斑,蔓延到全叶,叶片腐烂、枯死,病部常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发病后期易引起早期落叶。
草莓灰霉病病原
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
草莓灰霉病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 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棚室内水气和露水进行传播。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产生芽管,通过伤口侵人草莓植株,此为初次侵染;发病部位在潮湿的环境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较宽,适温度为13-25℃;抗旱能力较强,但萌发时对湿度要求很高,在水中易萌发,相对湿度低于95%不萌发。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发病。大棚连作田块病残物多,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30天;偏施氮肥,草毒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灰霉病;过度密植,栽培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多,以及垄土积水,棚内通气不良都会引起发病严重。
草莓灰霉病防治措施
(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2)水旱轮作,或与十字花科蔬菜、豆类轮作。
(3)收获后清理病残体;生长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带出棚外深埋。
(4)连作大棚可利用夏季高温土壤。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
(5)发病初期喷洒3%多抗霉素水剂600-9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200倍液,或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0天1次,共防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