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性角斑病主要发生在叶、叶柄、茎、卷须及果实上。叶片染病初生透明状小斑点,扩大后形成具黄色晕圈的灰褐色斑,中央变揭或呈灰白色穿孔破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乳白色溢脓。茎和果实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期也会溢出白色菌脓,干燥时变为灰白色,常形成溃疡。
【丝瓜性角斑病症状】
丝瓜性角斑病主要发生在叶、叶柄、茎、卷须及果实上。叶片染病初生透明状小斑点,扩大后形成具黄色晕圈的灰褐色斑,中央变揭或呈灰白色穿孔破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乳白色溢脓。茎和果实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期也会溢出白色菌脓,干燥时变为灰白色,常形成溃疡。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Smith et Bryan) Young, Dye&Wllkie ,称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属。菌体短杆状,相互呈键状连接,具端生鞭毛1~5根,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落白色,近圆或略呈不规则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轮纹,边缘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径5~7毫米,外圈有放射状细毛状物。生长适温 24~28℃, 39℃, 4℃。
【丝瓜性角斑病病因】
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病菌从叶片或果实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进入胚乳组织或胚幼根的外皮层,造成种子内带菌。此外,采种时与病瓜接触受到污染的种子会在种子外带菌。且可在种子上存活1年,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3~4个月,生产上如果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病菌在细胞间繁殖,病部溢出的菌脓,借雨珠下落,或结露及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浸染。露地栽培时,在瓜蹲苗结束后,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始见发病,病菌靠气流成雨水逐渐扩展开来,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后随气温下降,病情缓和。发病温度范围为 10~30℃,适温 24~28℃,适宜相对湿度70%以上。病斑大小与湿度相关,夜间饱和湿度持续时间长于6小时,叶片上病斑大且典型,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3小时,病斑小,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田间浇水的次日,叶背出现大量水浸状病斑或菌脓。有时,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
【丝瓜性角斑病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夏棠1号、天河夏丝瓜等抗角斑病的品种。
②种子 从无病瓜上留种,播种前将种子放入70℃恒温箱,干热72 小时。或用50C℃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还可用次氯酸钠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 40%福尔马林 150倍液浸 1. 5小时,或 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 500倍液浸种 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③加强管理 用无病营养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生长期及时病叶并深埋,收获后及时拉秧,烧毁或深埋。
④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千克。露地推广避雨栽培,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霜霉病、性角斑病混发时可喷洒60%琥·乙磷铝500倍液,或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兼治两病有效,每亩喷药液60~70升,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有关丝瓜性角斑病特点,希望您能学以致用,做好丝瓜性角斑病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微信公众号(huobao3456tv)了解更多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