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丝核菌果腐病幼瓜、成瓜均可发病,初在与地面接触的部位产生黄褐色病变、后病部凹陷形成大小不等不规则的病斑;成熟果实染病,形成大片的水渍状腐朽区域,后变褐干裂,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
冬瓜丝核菌果腐病病原
RhizoctoniasolaniKühnAG一4,称立枯丝核菌AG一4菌丝融合群,属半知菌类。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其菌丝形态与一些子囊菌、担子菌非常接近,该菌有菌丝融合现象。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我国已发现并建立了十多个菌丝融合群,其中AG-4是引起黄瓜、冬瓜等立枯病和玉米纹枯病的优势菌群,是个重要菌群。寄主广泛,引致多种作物病害。AG一4菌丝融合群的菌株根据菌核形态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盐基序列同源性又分为AG-4HG—I、AG-4HG-Ⅱ两亚群,前者在PDA培养基上形成菌核为暗褐色,后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
立枯丝核菌分为三大群,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微米,其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l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子具3~5个小梗,其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次担子。立枯丝核菌是由单一菌丝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明确。
冬瓜丝核菌果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4℃,40~42℃,13~15℃,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病菌除为害冬瓜、节瓜外,还可侵染黄瓜、玉米、豆类、白菜、油菜、甘蓝等。
冬瓜丝核菌果腐病防治方法
(1)加强苗床管理,科学放风,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2)苗期喷洒植宝素7500~9000倍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可增强抗病力。
(3)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
(4)苗床或育苗盘药土处理。可单用40%拌种双粉剂,也可用40%拌种灵与福美双1∶1混合,每平方米苗床施药8克。药土处理方法同猝倒病。立枯病单发区,单用拌种灵防效不高,须混入等量福美双方可奏效。也可采用氯化苦覆膜法,即整畦后每隔30厘米把2~4毫升的氯化苦深施在10~15厘米处,边施边盖土,全部施完后用地膜把畦盖起来,12~15天后播种定植。
(5)发病初期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10%立枯灵水悬剂3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每平方米2~3升。猝倒病、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每平方米2~3升,隔7~10天1次,连续喷洒2~3次。也可试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云大-120(芸苔素内酯)3000倍液。
(6)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吴氏猪粪堆肥培养拮做土壤、种子及繁殖织织处理,可防治立枯病。
(7)靠近地面的果实,易发生丝核菌果腐病,用草绳做成圆圈把瓜垫起,也可喷洒上述剂进行防治。此外还可选用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45%土菌消水剂450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8)采用种子包衣。采用种衣剂9—2号,对种子包衣技术是以种子为载体,将内吸剂、杀虫剂及微量元素、等借助成膜剂包衣种子表面,迅速固化成不易脱落的药膜,种子播种后吸水发芽、出苗、生长、种衣剂上的有效成份逐渐被根吸收传导到植株各部,对地上、下的病菌、害虫、老鼠均有防治作用。黄瓜种衣剂9—2号对蔬菜瓜类均有效。使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5%(有效成分量)折算成商品量为0.5×100/20=2.5克≈2.5(ml)即2.5ml可拌100克种子。商品有效浓度为20%。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有关冬瓜丝核菌果腐病特点,希望您能学以致用,做好冬瓜丝核菌果腐病的防治工作,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微信公众号(huobao3456tv)了解更多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