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水稻性心腐病
分布为害
该病在南方稻区均有发生,暴雨过后,农田受淹,易发生。
症状
发病症状表现为心腐型,病菌侵害刚伸长露尖的心叶,使幼嫩心叶发生水渍状腐烂,并迅速向下扩展至生长点,致使心腐。当心叶已伸出而尚未展开以前,病菌多自叶枕处侵入,向上沿中肋扩展成为深褐色长条,向下扩展使幼嫩叶鞘腐烂,心叶纵卷黄枯(外观很像螟虫为害的枯心苗),拔之易断,剥开叶鞘,茎秆腐烂,并伴有难闻的恶臭味,挤压病部有乳白色至淡黄色混浊菌液流出,病斑表面有黄色菌脓。
病原
水稻性褐条病的病原为燕麦(晕疫)假单胞菌,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
发病规律
水稻性褐条病一般在稻株受淹后5-8天开始出现症状。发生轻重与稻苗受淹程度有关,受淹时间愈长,淹水愈深,发病愈严重。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以矮秆品种、生长嫩绿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
(1)建立合理排灌系统,防止大水淹没稻田,及时排水。
(2)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增强植株抗病力。
(3)洪水退后,应立即排水,撒施石灰、草木灰,控制病害扩展,促进稻根再生;当稻新根出现时,抓紧追施氮肥,促进稻株恢复生长,以减少损失。
(4)发现中心病株后,对发病田块及其周边田块选用20%噻森铜悬浮剂6.67m1/hm?,或20%噻菌铜悬浮剂6.67ml/hm?,对水50kg喷雾,隔7-10天防治1次,连防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