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甘蓝夜娥的学名
Mamestra brassicae Linnaeus异名Barathra brassicae L.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甘蓝夜盗虫。分布东北、内蒙古、宁夏、四川、新疆等甜菜种植区。
田甘蓝夜娥的寄主
甜菜、甘蓝、油菜、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近有报道该虫在四川为害桑树。
田甘蓝夜娥的为害特点
幼虫咬食甜菜叶片,只剩下叶脉,大发生时常把叶片吃光,继续食害叶柄和根头,常致块根减产10一20%,含糖量下降0.8—1度。
田甘蓝夜娥的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mm,翅展45mm,棕褐色。前翅具有明显的肾形斑(斑内白色)和环状斑,后翅外缘具一个小黑斑。卵半球形,淡黄色,顶部具一棕色乳突,表面具纵脊和横格。老熟幼虫体长50mm,头部褐色,服部腹面淡绿色,背面呈黄绿或棕褐色,褐色型各节背面具倒八字纹。蛹长20mm,棕褐色,臀棘为2根长刺,端部膨大。
田甘蓝夜娥的生活习性
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年发生2代,华北2—3代,新疆1—3代,陕西泾惠及四川重庆年发生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在我国华北地区,三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为5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代幼虫于6月上旬军7月上旬为害晚熟甘蓝、甜菜、菠菜等;第二代幼虫期正值炎夏,发生很轻;第三代幼虫于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害秋甘蓝、秋白菜,十分严重。成虫对黑光灯和糖蜜气味有较强的趋性,喜在植株高而密的田间产卵,卵产于寄主叶背,单层成块,每雌可产4—5块,约600—800粒。卵的发育适温23.5—26.5℃,历期4—5天。幼虫共6龄,1—2龄幼虫因前2对腹足尚未长大,故行走如尺蠖,易与银纹夜蛾幼虫混淆;3龄后虽有所分散,但一般仍在产卵植物周围的植株上,因此在田间表现为成团分布;4龄后食量大增;5—6龄为暴食期。幼虫发育适温20一24.5℃,老熟幼虫入土6—7cm筑土茧化蛹。蛹的发育适温20一24℃,发育历期10天左右,但越夏蛹历期达2个月,越冬蛹历期达半年以上。蛹在土壤中适宜湿度以含水量20%为佳,土壤含水量在5%以下或35%以上都会大大降低羽化率。成虫发生期间旬降雨量在30一60mm,并且较均衡则有利,若在20mm以下或80mm以上则不利于成虫的发生。成虫需要补充营养,因此成虫发生期有无蜜源植物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有着极明显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发生量。对甘蓝夜蛾发育适的气温为18—25℃,相对湿度70一80%,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及相对湿度低于68%或高于85%均不利于甘蓝夜蛾的发生。天敌有广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黑卵蜂、甘蓝夜蛾拟瘦姬蜂、夜蛾瘦姬蜂、冠毛咏寄蝇,病原微生物有虫霉、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
田甘蓝夜娥的防治方法
(1)调查越冬蛹密度,每年10月至翌春4月中下旬进行,每m2达0.5个越冬蛹时,成虫发生盛期后约20天,幼虫可能在甜菜、甘蓝等作物上大发生。越冬蛹密度低于这个指标,在成虫盛发期,每台诱蛾器旬诱蛾娥量小于200头时,可能中度发生,并据此发出预报。7月中下旬旬降雨量为20一30mm,多不超过70mm,成虫盛发期每台诱蛾器旬诱蛾量高于250头,二代幼虫可能大发生。这时要深入田间调查卵的孵化情况,当卵块有80一90%以上孵化时,幼虫才能大发生。此间如卵不孵化或被赤眼蜂寄生,则发生轻。
(2)当90%以上卵已孵化,幼虫多在2—3龄阶段,马上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每667m2 10一20%或20%氰戊菊酯乳油10—20ml、50%辛硫磷乳油35—50ml、25%爱卡士乳油40—50ml、90%晶体敌百虫40g、2.5%敌百虫粉剂1.5—2kg。